音乐教学随笔

时间:2025-11-23 17:08:26
音乐教学随笔汇编15篇

音乐教学随笔汇编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想要找更多优秀经典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音乐教学随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教学随笔1

《新课标》中指出:“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

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音乐就像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只能靠听觉、想象,心灵去体会,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

这节课我把视、听、唱、跳等艺术活动结合起来的审美情感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美感,从而进一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音乐能力与音乐素质,使他们在学到了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同时,向更高的层次努力。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较成功的地方:

一、聆听音乐,体验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生命线。她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听觉、想象,心灵去体会,而“听”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本课的导入重在体验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欣赏小提琴曲《思乡曲》,谈谈感受,让学生体验其中的`思乡之情。在教唱歌曲的环节中,也贯穿一个“情”字。在首次欣赏时,启发学生体会歌曲表达的日夜思念与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之情。接着在听音乐设计伴奏的过程中反复聆听范唱,使学生每聆听一次就受到一次感染,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歌曲的情感。在学生学唱、歌曲处理、表演时,都紧紧抓住一个“情”字。总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体验到了歌曲抒情优美的情绪,并能表达出来。

二、自主学唱,抒发思念情怀

学生通过多遍的听赏,律动的表演,图片的欣赏和台湾的简介,学生已由初步的感知转入深层的体验,不需要老师再一句一句地教唱。因此,歌曲的教唱环节,我采用的是完整教学法。让学生先慢速跟琴唱,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找出疑问,提出难点,老师或学生再一起帮助解决,这样,既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节约教学时间,让老师有针对性解决学生的难点,使学生牢固掌握歌曲的演唱。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情境的创设和情境的保持极为重要。在学习歌曲开始,创设了情境,通过反复听、赏、唱、演,教师的声情并茂的示范,极大的感染着学生,处理歌曲时,引导学生重点唱好“小桥架在海面上”这一句,接着讲解转调的基本知识,体会转调带来的情绪变化,学生在演唱时处理的不错。尤其在学唱歌曲后半部分衬词“噢”时,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个个像要回到祖国母亲怀抱中的“宝宝”唱的那样“温馨”,师生立刻溶入了真情实感,自然的达到了以情带声的学习目的。

三、创编歌词,表达“团圆”愿望

本课教学的最后环节,围绕“盼望台湾回归”这一主题,让学生创编歌词。可是,由于时间的仓促,只对歌曲做了很小的改编,学生没来得及展示出自己的才能,但学生知道了改变节拍和速度,使歌曲的情绪马上变得欢快,表达了团圆的喜悦之情,学生在演唱方面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

总的来说,这堂课还是上的比较成功的,整堂课始终贯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突出情感体验”这一理念。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听赏领先,在审美过程中师生共同感受、体验、表现,从而感悟音乐的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音乐的知识与技能和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教师的语言还可以精炼些,歌曲的演唱还要加强些,介绍台湾可以让学生课前查资料再交流,可能效果还要好一些。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力求达到完美。

音乐教学随笔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各学科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勿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在这次赛课中我也尝试着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结果很好!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

比如,课前播放了周华健的《朋友》这首歌,在优美的歌声中,请同学们谈感受,以这种形式使同学们更真切的感受到了朋友的重要性。吸引了他们的好奇心。接下了我把各个环节,都设置了相应的动画,文字,让学生觉得很有意思,也愿意思考。在调查环节,在公布调查结果时,当有的同学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大屏幕时,非常高兴和激动,我想他们以后会做的更好,积极的与同学交往。而其他的同学会反思,向他们学习,希望自己也可以和他们一样上光荣榜。

现在,我们政治使用的是新教材,上面的知识点少了,增加了更多做人的道理。但是一味的说教,讲理学生会感到厌烦。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所以我打算把政治课上活,上精。多应用一些多媒体课件,尽量增加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们在娱乐、活动、探究过程中学会知识,从而内化为做人的能力。

通过这次赛课,我不仅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让我觉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也从老教师身上学到了有效的教学经验,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各个环节时间的安排上和对学生的启发上的不合理之处等等。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多利用多媒体教学,也会多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尝试,使我感受到了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得到良好效果的快乐,也看到了学生的那种渴望创新、探索、渴求表现的要求,也使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巨大的潜能,更大的发展性、可塑性,对于我在今后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基础。我会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和朋友,达到一种“亦师亦友”的境界。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如果说备课、上课等基本教学实践是元研究的话,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次研究。

教学反思的特征

首先表现为自觉性。如果你想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么你会觉得不断地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你会发现生命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是新的。

其次表现为超越型。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 ……此处隐藏11348个字……我一下明白了,为了迎接跳绳比赛,在好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们几乎都在练习跳绳。

所以,孩子们对跳绳似乎有些厌倦了,想到这里,我心想一定要想个好办法让孩子喜欢上跳绳。根据孩子们爱做游戏的特点,用绳子来玩游戏,再加上优美动听的音乐,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给他们广阔的思维、给孩子想象空间,这一来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孩子们有的用绳子摆出房子轮廓,有的用绳子摆出一条河,有的用两条绳子交叉起来跳,有的用绳子摆出三角形跳,有的用绳子摆出小桥,翻身跳,有的套跳,跪跳,有的幼儿还想出四人举绳二人蹲着跳等。随着音乐的节奏,孩子们跳地快慢不一。孩子们的想象丰富极了,看着他们对跳绳越来越喜欢。

并且,连凤凤小朋友也更喜欢跳绳了,她随着音乐用跳绳兴高采烈地做着各种自己喜欢的动作,还不时的说跳绳真是太有趣了。看到孩子们玩得异常投入和快乐,我真是有说不出的高兴。

音乐教学随笔13

音乐是发展孩子想象、创造力,促进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一个学期来班级里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动听的声音、美妙的音乐,喜欢随着音乐歌唱、舞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艺术活动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丰富审美经验、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今天小朋友们对音乐活动《亲亲热热在一起》都很喜欢,原因在:歌词非常的生活化,简单、有趣;音乐的节奏活泼、欢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于这首歌曲是儿歌《敲门》的延伸。在一开始的活动中,小朋友们先接触到的是:在游戏《敲门》中让幼儿清楚的掌握了儿歌的内容,如“妈妈出去了,你和谁在家里呢?”“丁冬,丁冬,是谁在敲门,是谁回来了!”接着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诵、游戏活动中,小朋友们都能熟练的朗诵和进行对话游戏,当音乐活动《亲亲热热在一起》旋律在孩子们的`耳旁响起时,小朋友们全都会唱了:“我们全家在家里,亲亲热热在一起,哈哈哈哈,亲亲热热在一起”。这样的活动吸引了小班孩子积极参与的兴趣,所以这一次音乐活动变的特别的轻松、愉快。

我们还一起创编了歌词:“家里还有谁呢?我们怎么编?”在我的帮助下孩子们有了很强的创编兴趣,我们在音乐声中编出了:“我和外婆在家里,总想外公来敲门,丁冬丁冬,外公回来了!”“我和阿姨在家里,总想叔叔来敲门,丁冬丁冬,叔叔回来了”等等,大家唱的可开心了。

根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点,我也想了好多激发幼儿兴趣的办法。就像让幼儿通过表演来激发自己的兴趣从而学习音乐。因为幼儿好奇心强,表现欲旺盛。音乐活动能充分满足幼儿这方面的要求。通过表演,幼儿能体验到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他人沟通的乐趣。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幼儿能作出较积极的外部反应,能从与他人合作的动作表演活动中获得交往合作的快乐。在音乐活动中,我启发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进行创造性表现,发挥幼儿创编的积极性,在开展音乐活动中尽量采纳幼儿的意见和建议,不照搬书上的动作方案,幼儿在创编表演中锻炼了自己,增强自信心,获得了成功感,这有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

音乐教学随笔14

通过自然界丰富的音响世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感受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通过节奏、节拍、曲调、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音乐要素来塑造音乐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各样的情感反应。因此,对音响的感受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通过不同形式与手段对学生进行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千世界的音响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如风雨声、雷电声、鸟鸣、狗吠、马嘶、狮吼、涛声、流水声、机器马达的轰鸣声、战场上的枪炮声、抑扬顿挫的叫卖声……作曲家们为表现这些丰富音响和自身感受而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及情感,如《动物狂欢节》《雷电波尔卡》《骑兵进行曲》《十面埋伏》《野蜂飞舞》《百鸟朝凤》等中外名曲。教学中,有的音乐教师指导学生聆听这些作品,让学生感知音乐与大千世界的密切关系,感知大千世界丰富的音响和音乐所富有的特殊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心窗,利用各种生活物品,自己动手制作模拟大千世界音响的“乐器”进行表演。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有的学生将塑料纸揉成团,放在掌心里揉搓,使其发出“刷刷刷”的声音,用来模拟潇潇细雨的声音;有的学生手握塑料饮料瓶发出“咔吧、咔吧”声,模拟雷声;有的.拿来一节竹子做成竹哨,吹出美妙的鸟叫声;有的用空易拉罐装进沙粒,用胶布封口,代替沙罐摇出“沙沙”的节奏;还有学生用倒扣的小塑料桶或空蛋糕盒子来代替“架子鼓”敲击出不同的节奏;也有学生用碗或茶杯深浅不一地装上水,用筷子敲击出简单的乐句……这些信手拈来的普普通通的生活物品,被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了新的概念,虽然简单、没有固定音高,但却在孩子们的音乐启蒙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启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具有“有声无形”的艺术特点,人们对音乐内涵的感知比较抽象。但是,音乐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所表现的内容、塑造的形象、表达的情绪,总是能被人们所感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在这一方面,有的教师充分利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启发学生利用想象力将所听到的音乐用语言描述出来,同时也描述出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音乐教学随笔15

从事幼教工作以来,对于长期在工作、生活、幼儿的谆谆教导、呵护、叮咛,想必幼教人的同感就是每天的“唠唠叨叨”,不停的说话引发“咽炎”“声音嘶哑”等职业病,音乐教学的感悟。但由于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淘气包”,学习、饮食、需要充分照顾的孩子们来说想让嗓子得到充分休息是不可能的。我由于自身的'原因加上说话过多,嗓子经常疼,声音嘶哑,嗓音也不如以前好听了。

鉴于综上所述,好多和我一样的幼教人求医问药,探讨良方,想从根本上医治好嗓子。就连教授、专家对于怎样保护好嗓子这件“小事”也在当成关注健康的事来探讨,像吃口含片、喝蜜水等效果也不明显,从根本上也不解决问题,对此我也有同感,幼教之友《音乐教学的感悟》。在日常工作中,说话过多有时嗓子疼得难受,但也不能不说,我就琢磨着怎样来改变这种状况减少过多说话,我灵机一动,何不让音乐来代替说话?从晨检到教育教学都要说,那么把组织孩子们收拾积木、入厕等琐碎的事让音乐代替我说话行不行呢?我首先在电子琴上找了一曲节奏快一点的音乐让孩子们喝水、如厕或洗手用点、用餐;针对给幼儿们发课本逐个叫名子的现状我又选了一曲节奏明显的音乐让幼儿找自己的名字和课本,令人欣慰的是被“逼”出来的方法受到了成效。

现在我们班里的孩子们已经适应了“音乐指挥”,只要放上一曲“积木曲”孩子们井然有序地整理好积木,换一曲孩子们就入厕、喝水,老师讲完故事放一曲音乐孩子们就去找自己的课本。我内心欣喜,这样的“音乐指挥”法不但减少了我们少讲话,让嗓子稍微休息,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一举两得也可谓“歪打正着”,使我找到了一条保护嗓子的途径,同时也让我感悟到对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音乐有着无法估量的魅力。音乐进入教学生活可以大大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欲望和意识,使幼儿在音乐中熏陶中茁壮成长。

《音乐教学随笔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