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也知道不该吼孩子可臣妾做不到啊
我也知道不该吼孩子可臣妾做不到啊,家长千万不能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的宝宝,对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揠苗助长”,共同努力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吧。下面跟大家分享我也知道不该吼孩子可臣妾做不到啊。
我也知道不该吼孩子可臣妾做不到啊1
这个周六,我忍不住冲橙子发火了。
周六,橙子约了小伙伴下午一起玩,作业打算明天再写。我说好吧,那周六上午的时间你自己安排。
他自己安排时间的结果,就是不知不觉看了两个小时的《加油向未来》。
我一直在另一个屋看书写稿,出来一看这个情况,火气顿时就窜了上来:
“让你自己管理时间,你倒好,不管你,你就一直看。你要是控制不好自己,以后就由我们来管你!”
下午出门的时候,我还是挺生气。
其实我很清楚,自己的火气迟迟消不下去,是因为最近心里比较烦,趁着这件事发泄了出来。
明白归明白,却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一路上,我由着自己的性子不停地数落:
“昨天刚说了要保护视力,你也知道看电脑多了对眼睛不好,怎么就管不住自己?”
“你说今天不写作业,好,听你的。你和同学约好一起玩,好,我就帮你们安排活动,尽量满足你的愿望,尊重你的意见,可你呢?连这点事都管不好自己?”
“这两天你咳嗽,天天念叨你多少遍喝水喝水喝水,你就懒得喝,怎么看电脑不用念叨?”
我振振有词地说着,说得理直气壮,道理好像都在我这边。
但同时,头脑里却有另一个声音在说:“这都什么跟什么嘛,强词夺理!你自己不爽,就拿孩子说事,赶紧停!”
我知道这个声音说得对,努力控制自己闭上了嘴,可心里还是过不了那个劲儿。
走路的时候,橙子挽着我的胳膊。
其实我心里很烦,很想说:“别挽着我!”几次话到嘴边又生生咽了回去。
我知道,孩子这是在寻求和我的情感连接,我不能推开他。
橙子说:“妈妈,你别生气了,我下回不这样了。”
孩子这么懂事,我心里更不是滋味。
我知道我应该说:“好吧。”可我就是说不出口。
这一路上,两个人默默无言。
快到和小伙伴约定的地方了,橙子又说:“妈妈,你别生气了。”
我不想让橙子带着不开心去玩,终于强迫自己吐出两个字“好吧。”
“耶,妈妈不生气喽!”橙子欢呼。
我发现,当我满心不情愿地说出“好吧”两字后,心里好像松动了些,不那么较劲了。
看着橙子开心的样子,我也柔软了下来。
接下来,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六下午。
当时,走在路上的时候,虽然默默无言,但我想了很多。
我想到了很多妈妈对我说的话:“我也知道不应该吼孩子,可是在那个时候,情绪一上来,真的控制不住自己,只有吼一顿打一顿才解气。事后又特别自责后悔。”
真的是这样,我现在就在体会着这种感觉。
此时此刻,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讲,要给孩子爱,要接纳孩子,但是,当妈妈自己状态不好、能量不足的时候,是没办法给出爱,没办法接纳、包容孩子的。
因为这个时候,她自己的爱都不够用,她连自己都接纳不了。
今天冲橙子发脾气,我自己很清楚,如果橙子的问题占20%,我自己的原因可以占80%。
是我自己这几天心里很烦闷,一股情绪在身体里横冲直撞,找不到出口,这件事就成了导火索。
如果换作我心情好的时候,这件事我会处理得平心静气——小孩忍不住多看了一会儿电脑,多大的事啊。
那么,我们该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把孩子当成情绪出口呢?
该怎么避免忍不住吼孩子,吼完又后悔呢?
当我们内心能量不足的时候,我们要从哪里去汲取能量呢?
我自己总结,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
很多时候,情绪来源于认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走在路上,有人撞到你,你会很生气,但当你发现,对方是个盲人的时候,你就不生气了,知道对方不是故意的。
同样是被撞到,你生不生气,不在于被撞到这个事实,而在于你认为对方是不是故意的`。
我们冲孩子发火,很多时候也是这样。
我们认为孩子“应该”“必须”如何,而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所以才会发火。
那么,当我们忍不住发火的时候,提醒自己想一想:
我们认为的“应该”“必须”就一定对吗?
孩子那么做,是不是也有他的道理?
世界上的事、所有的人“一定”会按照我们认为的那样进行吗?
周六那天下午,我和橙子小伙伴的妈妈聊天,她说,她以前也是忍不住打孩子,情绪来了,好像被附了身,不打一顿出不了这口气。
后来,通过学习,她发现,自己心目中一直有一个理想的孩子。
当现实中的孩子达不到她理想中的“必须”“应该”的时候,她就特别生气,就恨铁不成钢:你怎么就做不到?
意识到了这点,她开始一点点接受自己的孩子。
接受他有优点,也有缺点,接受他的小性格、小情绪,接受他的不完美,尊重他本来如是的样子,不再拿他往理想中的模子去套。
不知不觉中,她的心态变得平和了。
现在,她已经很久不打孩子了。孩子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母子俩的关系也好了很多。
我想想自己,这次冲橙子发脾气,其实也是如此。
我头脑中设定了一个理想范本:橙子“应该”能控制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当我发现,橙子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时,我就很生气——你应该做到的,你怎么没做到?!
何况,“应该”做到,就“一定”要做到吗?
我知道自己“应该”早睡,“应该”健身,我做到了吗?
我自己都不能保证时时达到对自己的要求标准,为什么要求孩子要完美地做到?
谁没有意志力薄弱的时候?谁没有犯错误的时候?谁没有个小心思?
何况是孩子?
这么一想,可以更理解、体谅孩子了。
所以,当下一次忍不住发脾气的时候,听听头脑中的声音,是不是又在说“应该”“必须”“一定”。
当发觉自己的想法中带有这些字眼时,就要提醒自己了,是不是又在拿一个理想中的样本来要求孩子?
第二,学习学习再学习。通过学习,更了解自己,提升自我觉察,更好地管理情绪。
这几年,我冲橙子发脾气的次数少多了。用橙子的话说就是:“妈妈,你学心理学挺好的,变得温柔多了。”
就拿这次发火来说,虽然我还是没忍住发火,但整个过程,我一直是有觉察的。
我知道自己的发火有点借题发挥。
我觉察到自己说的话表面上振振有词,是“为你好”,但实际上是“小我”在发泄情绪。
当我意识到这点时,我控制住自己,停止发泄情绪,让自己说出“好吧”。
因为时时在觉察,我没有被情绪带着走太远。
其实,严格来说,这次我并没有大声吼孩子,只是话语中带了情绪,橙子知道我在生气。
这种保持觉知、管理情绪的能力就是建立在对自我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知道情绪是怎么来的,内心就会变得更稳当,不会被情绪裹挟得摇摆不定。
这些,都源于这几年持续的学习。
学习还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内心的纠结和冲突——这种纠结和冲突是很消耗能量的。
我们内心不安定的时候,是无法给出稳定持续的爱的。即使有心,却无力。
通过自我成长,我们会和自己达成和解,也就意味着和这个世界、和孩子达成和解。
孩子是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天使,养育孩子,是我们第二次成长的契机。
怎么学?
这个时代,学习的途径越来越多了,关于自我成长的书和网络课程有很多。
可以带着问题,先从一本书、一次课程入手,在学习中,又会发现新的感兴趣的内容,就这样慢慢延伸开来,由点到面,由浅及深,慢慢形成自己的认知架构。
第三,多关照自己的身体,通过运动和冥想提升能量。
有没有发现,当我们情绪低落,或者心力交瘁时,特别容易冲孩子发火,一点点小事就会让我们变得歇斯底里,情绪失控。
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怎么办?
这种情况,说明你需要提升能量了。
运动会提升身体的能量,改善你的状态。
去跑步、去游泳、去快步走、去瑜伽,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运动,让身体的阳气生发出来,能量提升了,心情自然就舒畅了。
身和心是合一的,身体的状态会影响内心的状态。
身体能量不足,很容易陷入抑郁、烦闷的情绪中,把事情想得很消极,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所以,当忍不住又要吼孩子的时候,先下楼跑几圈再说,没准出了一身汗回来,发现自己的孩子还是挺可爱的,不吼不骂也可以解决问题。
我感觉,自己这次冲孩子发火,也和身体状况有关。
我这段时间因为工作特别忙,一直没怎么健身,总感觉身子发沉,情绪低落的周期也长了。我知道,这是身体在向我发出信号:该运动了!
周日下午,写完这篇文章,我就到公园里慢跑了一圈,感觉舒畅多了。
还有冥想。
冥想的好处有很多,科学家发现,经常冥想,可以提升能量,缓解焦虑,更容易感到幸福快乐。
冥想还可以强化大脑的前额叶脑皮层,据说很多高僧大德的前额叶脑皮层都比一般人要厚。
前额叶这个地方很重要,它影响着一个人的自控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觉察自己的念头,让内心生出更多的定力,遇事更冷静,不会轻易被情绪带着跑。
那么,也就不会轻易冲动地冲孩子发脾气了。
听起来是不是奇妙?那就试试看吧!
我也知道不该吼孩子可臣妾做不到啊2
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好父母的以身作则一直都是最重要的,而在家庭中能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人,才是真本事,才能成为好父母。
有一个妈妈在朋友圈分享说:
“亲生的就是亲生的啊!上一秒钟刚刚被我凶,下一秒又在我怀里叫妈妈。”
孩子总是那么轻易地原谅父母。如果是你凶了同事或者其他亲戚,没一段时间,肯定是修补不好关系的。有的还因此反目成仇。
也许正是因为能这样轻松地获得孩子原谅。所以很多的父母就觉得吼吼孩子没关系啊。
还有一部分的父母会说:
“我有脾气未必要憋着啊,把自己憋死?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被打骂着长大的,不也很好吗?”
面对这么有道理的反问,我也是无话可说。
但是,你真的知道孩子被吼时的感受吗?
你也许觉得只是用高音制造一点噪音,来达到震慑的效果。或者觉得自己只是一时失控,内心还是爱孩子的,不是吗?于是马上又一次又一次原谅了自己的失控。
但,你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孩子最信赖、最爱的爸爸妈妈。一切从你的口中出来,杀伤力就成倍的增加。
孩子永远善良得站在父母的立场上理解父母,而我们呢,是否也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
因为我自己也曾对着孩子发过火,看到孩子吓怕的样子,非常的后悔。所以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吼孩子是一种病,得治
深刻地剖析自己,是治吼的开始。
有很多妈妈问我有没有吼过孩子?当然有,那时初为人父,看到孩子的一些行为,真的控制不住自己。
想想原因,跟自己经历的原生家庭息息相关。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犯错后很少被温柔以待,而是打骂相加。甚至没有解释的机会。
我很讨厌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我。
但是当我有了孩子后,却也常常在心底冒出无名火。想对着孩子发泄一番的念头不停闪现。像极了当年奶奶教育我时的样子。
与之相反的是我的一个老同学。她父母的脾气是我们那出了名的好。对她们姐妹从不打骂,说话温和。
她当了妈妈后,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就算小家伙顽劣不堪,她们也只能温和地应付,不是责骂怒吼。
后来我不断剖析自己,为何会这样?我该怎么办?我不断深深地反思自己。
养孩子是父母的一场修行,真的没错。
不要以为发脾气是爱,更不要觉得发脾气是真性情。
真正能做好自己情绪的管理的人,才是真本事,才能成为好父母。下面,分享三个方法来治吼:
给孩子做选择题,也给自己冷静的思考时间
很多时候,父母吼孩子往往因为孩子的行为点燃了怒火。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
“孩子不听我的话,跟我对着干!”
“说了这么多次,还是这样!”
“就是得打骂才听,你逼我的啊!”
一切都建立在“我”的基础上。是我需要你这样做,需要你1分钟穿好衣服,需要你回来就做作业。需要你对我言听计从。
可是孩子不是机器人,不是你写入程序就按照你的需要来。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你为什么不听一下?他们有自己的节奏,为什么不等一等看清楚?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会反抗,这都是正常的。
当我们给了孩子选择,他们就不会觉得是被强制安排。而是感受到尊重。而且他们会考虑自己的得失。
让孩子去承担自然后果
“现在的孩子很聪明,精明的很。”这是所有父母的共识。
那我们就让聪明的小孩去管理自己。有一个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承担自然结果。这样比你吼叫有用的多。
很多时候我们禁止孩子做一件事,用的最多的一个办法就是“威胁”。
如果你要这样做,那就等着挨揍吧。
但是孩子内心反感你这样的威胁。他们反而想尽办法偷偷去做。要么得到你的关注,要么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用规矩来惩戒,而不是用你的脾气来震慑
如果发脾气和讲道理都是无用的管教方法。那就得试试规矩了。规矩本身靠它的合理性。所以定规矩要跟孩子说明,并且坚决按照规矩来。
不能因为心情好坏而随意制定规矩。然后把规矩作为说教或者专制的工具。
当真正地把规矩内化为行为习惯。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偏离的时候,那就会自觉改正,而不是靠你吼叫。
没有爱,规矩就是冷冰冰的桎梏。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我们要学会善待孩子,其实也是善待内心的那个自己。
当你平和安宁,孩子也会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