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散文阅读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散文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散文阅读 篇1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就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 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的像拨浪鼓 ,“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 着乞求。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放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廉价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 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
“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 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长的长度。
“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就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选自葛闪新浪网博客,有删改)
13.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14.文章第①段 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 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
1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答:
16.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4分)
答:
17.“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4分)
答:
参考答案:
13.(4分)为了消除孩子的阴影心理(2分),他请求坐一次“我”的车,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2分)。(意合即可)
14.(4分)外貌描写(肖像描写)(1分)。作用:①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②暗示了他工作的艰辛;③暗示了“几天来”他被拒的原因;④为后面“我”的“皱眉”“犹豫”做了铺垫。(作用答出3点即得3分)
15.(4分)“几天来”说明父亲为此努力了好些天(2分),表现出父亲的艰辛努力和坚持,以及父爱的执着深沉(2分)。
16.(4分)悬念举例:第②段中他为什么无缘无故给“我”香烟?他为什么对“我”油嘴滑舌?他为什么要坐“我”的车,而且只坐一会儿?为什么他的孩子出来他就“飞快地推天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作用:利用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有波澜。(举例2分,作用2分)
17.(4分)这个父亲认为自己消除孩子心理阴影而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给孩子的爱是很少的(2分)。但是民出办法,不惜委屈自己,来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这样的父爱是深沉的,是伟大的(2分)。(意合即可)
初中散文阅读 篇2荸荠是水果还是菜蔬?说水果,它可以做菜,名菜“荸荠虾仁”“荸荠爆鸡丁”,它唱主角;说是菜,它的口感又如水果般滋美,吃法上,荸荠生熟两宜,味道各领风骚,而正统的水果皆不宜熟食,谁见过炒苹果橘子来着?荸荠究竟属何?这个问题甚至难倒了学问家周作人。无奈之下,他称其为“粗水果”,倒也贴切、有趣。
荸荠在国画大师笔下十分可爱,尤其它那竖着的几瓣尖芽,如鸟喙般噘起,尽显其活泼、俏皮的形态,但吃时则毫不留情一刀削去。荸荠状如马蹄,有的地方即以名之,鲁迅与友人书:“桂林荸荠,亦早闻其名,惜无福身临其境,一尝佳味,不得已,也只好以上海小马蹄代之耳。”
以前吃生荸荠有些畏难:难在去泥、削皮,故多买街上小贩削了皮的,但其用水浸过,味道差了许多。现在我专买乡下人用麻袋挑来的,略带黄泥。从地里起出不久的,就为吃它不曾流失的原汁原味。荸荠其实好洗。削也不费事,我的方法是现削现吃。削一个,吃一个,手上削不断,嘴里吃不停。虽然有人从卫生的角度看,说荸荠不宜生食,但顾不得那许多了,嘴馋,偏爱生吃。入口,轻嚼几下,齿颊间顿感汁水横流;再嚼,满嘴都是玉液琼浆了。生荸荠浆分足,清口,凉润到心。
荸荠微甜,但荸荠最诱人的是它那略带有泥塘水泽气息的荸荠味,香香的,沁人肺腑。荸荠熟食也妙,熟的略含粉糯,置凉后吃,比生吃还甜。吃荸荠不可弃汤,汤里荸荠味最浓,汤可当茶喝,呷一口,回味悠长。但万不可加糖,否则夺味,就是要品荸荠的原味。荸荠有多种营养成分,也具药用价值,我的感觉是食后降火去烦,遍体通泰。
曾尝试用荸荠做家常小菜:将瘦肉切丁,烧熟后加佐料。最好调以辣酱,再将荸荠下进去。翻炒几下即起锅,保存它的清鲜脆嫩;装盘,舀一匙吃在嘴里,肉香与果味交融,热辣与清鲜同在。那种和谐的美感,妙不可言!做拔丝荸荠也不错,出锅后要趁热吃,夹一个在嘴里,外热内冷。外甜内鲜,口感极佳!
荸荠在南方诸省都有出产,桂林荸荠名甲天下,个大,如小柿饼子,样 ……此处隐藏20268个字……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
⑷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⑸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2.请仔细阅读第⑶段,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两个空白处分别填上相应的`词语。(2分)
甲 乙
3.请指出本文(2)、(3)、(4)三段的论证方法。(3分)
4.本文与初三年级学习过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都启示我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试举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事例。(2分)
答案:
1. 中心论点: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作用:用一个事例引出论题。(中心论点2分,作用1分,共3分)
2. 甲:直线(式) 乙:习惯(性)(2分)
3.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答出一点给1分,共3分)
4.这是一道开放型性试题。
可以举生活上的事例,示例一:有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抱怨速度太慢,老板愁于重新设计安装花销巨大,接受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住客走进电梯室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理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示例二:大人切苹果一直习惯于纵切,而孩子却通过横切发现苹果里藏着一颗漂亮的五角星。
也可以举科学发明方面的事例,如声音引起振动,反过来可以把振动还原成声音,这就是留声机的发明原理。(2分)
初中散文阅读 篇14①红砖是用煤烧成的,青砖是用柴烧成的。红砖还不流行的时候,大户人家砌屋都是用青砖。瑶村就有一个专门用来烧青砖的窑。窑也是用青砖砌的,比一间房子还大还高,窑门也比家门还大还高。窑顶端开一个大大的天窗。
②小时候,我见过一次烧青砖。后来再不烧了,窑就废弃了。废弃的窑里,头一年什么也不长,只长声音。你站在里面喊一句,窑就给你生出好几句。什么也不来,只来阳光。每天阳光都要从天窗探下身子,绕着窑洞好奇地转一圈,到黄昏又走了。
③阳光的行为引起了众多的好奇,然后是雨水也往里面跳,鸟雀也往里面飞,虫鼠也往里面爬。一个清寂的窑洞就热闹了。隔几年,居然有植物长出来,从窑底或窑壁隙缝里冒出几片绿叶。我想,那一定是土地里的树根,听到这边热闹了,就循声而来。但它们没想到土里会藏这么一个大的空,一脚踏出来,就被好客的阳光留住了,再不放回去,然后根就只能以枝的模样出现。
④大概是从没见过地面上的东西吧,所以叶也绿得怯怯的,枝也长得怯怯的,一副斯斯文文的样子。有些还不知该往哪儿舒展它们稚嫩的头颅,往往才上长几寸,又犹豫着低下头了。这时阳光就成指挥家了,阳光每天从天窗下来,不是固定在某一地方,而是螺旋般旋转而上,那些枝儿呢,也就跟着它扭麻花似的往上长。这样一窑子植物就一个个小蛮着腰,像在跳舞。偶尔阳光十天半月都不光临,那些枝儿突然没了指挥,就横斜竖弯地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所措。等阳光一来,才能纠正了自己的'姿势。
⑤阳光乐了,不知一窑子植物竟这么听话,像小学生似的,比窑外的植物可好玩多了,就天天来伴它们玩。不觉间,长得快的枝儿就伸出了天窗。
⑥……嗬嗬嗬,外面那个大呀!阳光那个多呀!蓝天那个阔呀!先探出头的枝儿一下子成熟了许多,没几天就把那身怯怯嫩嫩的绿换成了深色,然后再不听阳光的话了,要怎么生就怎么生,要如何长就如何长。大概是看着天窗实在比较窄,就想一个人霸占它,于是拚着命地横生柯枝,没多久功夫就把天窗给严严地罩住了。
⑦这就让我想起了望青的父母,为了在瑶村取得绝对的霸权,望青父母一共生了九个儿子,现在瑶村就成他们家的天下了。他们家想欺负谁就欺负谁。
⑧原来所有生命都有称霸的欲望。阳光没想到会是这样,就再没兴趣管它们了,也无能为力去管它们。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起先是以喜剧开始,最后则以悲剧结束。万能的阳光也改变不了。
⑨一窑子植物被首先冒出头的植物暗无天日地关在里面,一个个病恹恹的,然后连绿都不会绿了。再然后,觉得空间的世界热闹是热闹,美丽是美丽,但有太多龌龊的倾轧,就一个个退回去,继续做根去了。
⑩……可惜人不能这样。人分为两截,活着的时候,只能做枝。不管你愿不愿意竞争,你都非得要跟别人争个高低输赢不可。只有等到死了,你才能躺在黑暗而幽静的泥土里,舒舒服服过根的日子。
⑾我羡慕有些人的勇气,在上面的世界斗败了,就毅然决然地去了下面的世界。我太软弱了,做不来,只能这么卑微地活着……
⑿好在终有一天我也有做根的机会。
5.第③段"阳光的行为引起了众多的好奇""众多"指的是哪些?(2分)
答:
6.给第⑨段加点字注音,并解释。(3分)
龌龊()():
7.请仔细品味第②段的"每天阳光都要从天窗探下身子,绕着窑洞好奇地转一圈,到黄昏又走了。"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答:
8.解释第⑧段划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3分)
起先是以喜剧开始,最后则以悲剧结束。
答:
9.作者从废窑中的故事感受到"不管你愿不愿意竞争,你都非得要跟别人争个高低输赢不可"。我们的地球上,千万种形状各异的动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奇妙的关系,既有"杀机"腾腾,不共戴天;也有互为友邦,相得益彰,甚至共栖生活,生死与共,永不分离。犀牛和犀牛鸟的共生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此,请谈谈你的想法。(4分)
答:
10.请阅读下面句子,发挥你的想象,在后面再仿写一个句子,要求结构相似。(3分)
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种子,需要你去播种,培育;
理想答
参考答案
5.雨水、鸟雀、虫鼠、植物
6.龌龊:wòchuò不干净;肮脏
7.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阳光照窖洞的状态。
8.开始是和睦共处共同生长,是和谐的,最后却是残酷的你死我活竞争结束。句子中充满着作者的悲伤。
9.略。从竞争和合作角度论述。
10.示例:理想不是美丽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描绘、渲染。
理想不是葱葱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你去开垦、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