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声告白》读后感(集合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无声告白》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无声告白》读后感1作为母亲、作为老师,看完这个故事百感交集。为莉迪亚感到心疼:在本该无忧无虑、享受青春年华的年龄,却独自背负着巨大的沉重的压力。她的行为背后的思想、动机不被父母所看到、所发现,她的压力无从缓解,她的世界沉闷得透不过气来。一个孩子,怎能忍受这样的生活?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在她的父母身上。玛丽琳无疑是可怜的,她的母亲因为婚姻失败而将婚姻美满的梦想寄托在她身上,而她则极力摆脱母亲的期待,渴望成为和母亲不一样的女性。然而在她不自知的情况下,她不经大脑思考地仓促地选择了与詹姆斯恋爱,导致在即将拿到学位的大四因怀孕而被迫中断学业。她以为生完孩子可以重新回到校园,却没料到一方面婚后生活并不富足,不能雇佣保姆照顾孩子、打理家务,另一方面她的丈夫认为她去进修或工作都是自己无力抚养妻儿的证明。因此,虽然有与众不同、成为医生的野心,在行动上却不够坚决,和丈夫的沟通不够,梦想与现实南辕北辙。
“与众不同”的执念使她在逃离无果之后,把目光放在了刻意迎合她的莉迪亚身上。作为母亲,她是不太合格的。她透过莉迪亚过着自己的生活,把女儿当成自己的替身。于是,她完全忽视了这样一个孩子隐藏在背后的落寞、孤独与恐惧。
詹姆斯无疑也是可怜的。被排斥而封闭的童年给他的性格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不擅长表达、也不太会沟通,更无法探知莉迪亚的真实想法,这对父女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
所以,究竟是谁的错?如果玛丽琳不那么执着于与众不同,随遇而安,或者和詹姆斯好好沟通实现梦想的方法和策略,也许就不需要将梦想寄托在莉迪亚身上。如果詹姆斯不那么自卑,接纳自己的'身份和成长历程,接纳自己的性格,或许也能走出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和周围人和谐交往,也许就不会在将自己的家庭与外界隔开的同时要求女儿善于社交。如果莉迪亚能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勇敢地做自己,也许就不会被压力和恐惧压垮。
所以,原本一切有解,却因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隐藏心事,使得事情滑向了悲剧。
故事的最后,詹姆斯和玛丽琳相互原谅的彼此,接纳了自己的同时也接纳了家人,家庭氛围不再沉重。
“在这个夏天剩下的日子里,以及以后的很多年,詹姆斯和玛丽琳说话时会选择真正能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措辞,无论是对内斯,对汉娜,还是互相之间。他们需要说的太多太多。”
这大概就是这本书书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的含义吧。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不敢承认、剖析、接纳的话,伤害了自己,伤害了家人,伤害了自己的人生。What if I told you everything?也许一切都不一样。
所以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应该坦诚,无论是开心,还是悲伤或者愤怒,都要说出来。只有表达出来,其他人才知道你的想法,大家才能一起思考问题的症结、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最终才能幸福地一起生活。
夫妻之间的坦诚以及互相助力梦想,才能将孩子从父母自身的焦虑和沉重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最终,父母独立、孩子独立,却又能相互信任,在情感上紧密连接。
《无声告白》读后感2合上书,很感慨,深深的触动在内心久久回荡!家有儿女,一直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敢掉以轻心。读完此书,更感觉养儿育女之路如履薄冰。家庭是孩子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生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无声无息,又无孔不入。“精神分析派”专家曾不无悲观的揣测,每个孩子最早的情感体验、最初的心灵受伤,都来自于家庭。而这些童年的记忆像钢钉一样楔入灵魂最软弱的地方,并执拗地陪伴孩子到永远。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单纯的眸子里总能敏感的捕捉到成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我们想极力隐瞒的一切都会不由分说地进入孩子们的视野,成为他们的心事与负担。他们敏感的内心默默记录着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并像刻刀一样在他们心灵深处雕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莉迪亚把妈妈玛丽琳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痛苦挣扎看得清清楚楚,妈妈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寄托在了她的.身上,希望她出人头地。妈妈因为想要追求心中的梦想,已经逃离家庭一次,莉迪亚害怕再次被妈妈遗弃,她不敢让妈妈伤心失望,就极力把自己伪装成妈妈期待的样子,也许这样迎合妈妈,讨妈妈的欢心,妈妈就不会再逃跑了!
莉迪亚假装努力读书,即便读不懂;成绩下滑了,她也假装不气馁;她对着电话盲音说话,假装自己有朋友,并愿意畅快交流。莉迪亚在一次又一次的伪装自己中,失去了真实的自我。生活对她而言是那么的无趣,时刻保持精神的紧张也让她几近崩溃的边缘,心理的重负压得她快要窒息……让这该死的一切都结束吧,我想休息!就这样,莉迪亚背负着妈妈的期望,走上了不归路。
让人唏嘘不已的是,莉迪亚的整个心路历程,离她最近的妈妈竟然丝毫不知!妈妈还沉浸在对女儿自以为的“爱与关注”中,直到最后也不承认女儿的自杀。同一屋檐下住着最近的两个人,隔着最远的两颗心,每颗心都是出于“爱”。女儿不想看到妈妈伤心失望,想让妈妈开心;妈妈不想让女儿重蹈自己可叹的一生,想让女儿远离平庸过上优质生活。谁错了呢?谁都没有错!爱怎么会有错!如果一定要揪出元凶来,我想,是爱的方式出了错吧!如果莉迪亚能敞开心扉,坐下来与妈妈有过哪怕一次的倾心畅谈,她的心声妈妈就能听到了、看到了、关注到了;如果妈妈能多一点的自我认知,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与行为方式,警觉到自己的言行可能对女儿造成的影响,就能及时纠正自己的期待,让女儿快乐的生活。这样,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我们身为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但如果不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思想为前提,只是一厢情愿的添加期许,爱就会成为伤害,成为孩子成长的负担,成为孩子心灵的枷锁。我不仅感叹,也许最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是孩子“成材”,甚至也不是“成人”,而是孩子能卸下伪装,不带面具地站在父母面前,说一句“妈妈,我需要!”是父母能更多关注并走进孩子的世界愿意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说一句“孩子,我懂你!”
《无声告白》读后感3这本被称为“横扫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的书,与其说是悬疑类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有关爱和教育的杰作。每一个看完了《无声告白》的人,心底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先对这部小说作一个简短的介绍:
小说开篇便告诉读者,迪莉娅死了,就此埋下伏笔:她怎么死的?随着作者谋篇布局的深入,读者渐渐自己拨开了真相的面纱: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爱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对其百般关注、在她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实际上是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
书中提到,每一 ……此处隐藏12047个字……态家庭的孩子,真的很无助无力,很多孩子不得不成为了父母梦想的牺牲品。这无论是在教科书里,还是我自己的临床案例中,都碰到太多太多。
当然,也有成功自救,最终活出自我精彩人生的例子。可是,真的不多。因为,太难。
这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倡父母们需要不断学习成长,不断了解自我,探索内心世界的一大原因。否则,单靠孩子自己努力突破,不是不可能,难度不知道会大多少!
那么,莉迪亚想要无声告白的,究竟是什么呢?
......
她杀死的不是自己,是父母的幻想,是沉重的生活,是不快乐的短暂人生……
她其实并不想杀死自己的……这个可爱动人的孩子。
她其实热爱生命。
对此我坚信不疑。
《无声告白》读后感14又到周末,工作了一周我们又要回归家庭了。“每个家庭都有着一份无声的告白,而爱会让人守口如瓶”。爱应该是给予,是包容,是理解,是自由。《亲密关系》里有一句话:“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因为过度的期望,会把接纳、平等、自由等的一系列感觉拒之门外。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家人,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的爱都能让对方感觉到自由和舒适,不要让你的爱和期许成为别人沉重的负担。
如果你的生命也曾因遗憾扬起微尘,那《无声告白》就是一场沙尘暴。他告诉你,即使再大的遗憾,也只能自己去承受。一个生命的存在,无法修补他人的遗憾,也无法圆满他人残缺的人生。
《无声告白》作者是[美]伍绮诗,是她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成为20xx年度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除了她那精妙细致的故事,精准老练的描写,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里面关于家庭与爱,关于梦想与自我的深度剖析与探讨。
整部作品想要传递出的思想非常直接,就如小说开篇那句话——“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如果看完这个故事,就会发现这句话蕴含了意味深长的告白。
听说爱如潮水,其实爱也能一点一滴汇聚成一个湖泊,但是有多深呢?他们并不知道。
《无声告白》通过16岁女孩莉迪亚的死亡,为我们慢慢揭开隐藏在一个家庭中,甚至连父母都从未了解过的真相,而这个真相甚至乎振聋发聩。一个中国男人与一个白人女孩组成了一个家庭,相继生下大儿子内斯,二女儿莉迪亚,小女儿汉娜。二女儿莉迪亚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被视为掌上明珠,父母皆把自己的梦想寄托于这个小女孩身上,为此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这个似乎儿女双全的美满家庭,却突然遭受重创——迪莉娅死了。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一心想找出凶手,莉迪亚的哥哥则认为隔壁的杰克与妹妹的死有关,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梦想可以继承吗,很多父母觉得可以,但他们身处其中而不自知,并且在无限循坏着这样的故事。也许只有当置身事外时,我们才能看得明白——一个人,永远无法修补他人的遗憾,也无法圆满他人残缺的人生,梦想,无法完美的继承。
我们不得不说,将梦想强加给孩子这样的故事太多了,太俗套了,但是却从来没有人能将这样的故事讲得这么悲伤。没有从心底产生心疼,永远也不会知道,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一场绑架。这种绑架最为致命的地方在于,他没有缚住你的手,也没有堵住你的嘴,你拥有身体上的自由,而精神上却被五花大绑,做不得主。梦想,永远只能自己去实现,不能让他人代劳。将梦想强加在别人身上时,应想想自己又为谁实现了梦想。
人生会拥有层层叠叠的欲望,那些你妥协了的、放弃了的,堂而皇之承认已经过去了的遗憾,像尘埃一样难以察觉地覆盖生命。当你幻想通过别人的手重新抓住这一切时,却从未想过,不管别人如何将你的梦想重新握在手里,那都将与你无关。遗憾就是遗憾,永远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得到而让另一个人变得圆满。我们该承认,人生就是一副支离破碎的画卷,就像《无声告白》的封面,一张又一张残缺的纸,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遗憾,才是人生常态。
《无声告白》读后感15就文笔而言,中译本前面部分读来觉得有矫饰之过,过于追求“文采”,而把简单的内容写得过于复杂,不够简练,倒显得浮夸。
但就思想内容而言,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确实让我反思了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与相处方式。
第一,从妈妈玛丽琳角度,由于受到她母亲的束缚,而玛丽琳的志向恰好与母亲相悖,由此产生了玛丽琳的逆反与抗拒心理,一直想要拥有独立的职业,成为一名医生;但最后成为母亲的她,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的梦想,却把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女儿莉迪亚身上,并且表面上给予其自主选择权但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期许不断强加给女儿,希望女儿能够完成自己的梦想。
反思,为人父母,不要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逼迫子女接受成人的.世界,不得不承认,小孩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当与小孩儿相处时,学会从他们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让他们能够随着年龄的成长慢慢接受这个世界,并能享受各个年龄段所应享有的快乐与纯真。
第二,从爸爸詹姆斯的角度,最显著的矛盾点在于族裔,作为一名华人在白人人群中显得十分“与众不同”,所以詹姆斯一直想要融入到群体中,多交朋友,不被孤立一直是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方针。
不得不承认,一个少数族裔在白人社会中生存十分艰难,当周围的人与环境都与你不同甚至抱有敌意时,那种无助感、孤独感会让少数族裔更自卑与绝望,而且这不是凭借个人力量可以轻易改变这个环境以及周围人群的敌对态度。但如果处在那种环境之下,只能不断地调试自己的心理,做好自己,慢慢去感化身边的人,但不要过分扭曲,为了融入这个社群而丧失了自我。并且,当外来人员来到我们居住的环境时,我们要以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们,不要因肤色、地域的原因而给人贴标签,要客观看待他这个独立的个体,关注这个人本身。
第三,从莉迪亚角度看,要勇敢地说不,勇敢地做自己,把自己真实的想法与父母交流,而不是为了迎合父母的期许而丢失了自己的想法与梦想,不要害怕自己做的不好而失去他们,父母与子女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不要给对方太多的羁绊,成为一个独立健全的个体才是每一个人生活的基础。
第四,从内斯的角度看,小时候父母的重心都在莉迪亚身上,而自己遭受了冷落。一方面,为人父母要关心每个孩子,或许对某个子女有些偏爱,但其他子女也要关心呵护,每个人都不嫌弃关心与爱护,被关爱的感觉让人幸福。另一方面,或许内斯可以跟父母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其实这很难。另外,他与杰克之间的关系,不要因表面的事物而误解他人,不要对他人有刻板印象,或许这些都是自己的错误认识而伤害了他们。此外,他与莉迪亚之间的感情,有时候父母不能理解的东西,成为了兄弟姐妹之间不可言说的秘密,有人说,兄弟姐妹是这个世界上认识你时间最长的人,何尝不是呢?
第五,从汉娜的角度,这个小女孩很少有人关注她,她却默默地观察着这个世界,只有她看得最清楚。
家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爱情,沟通交流是最关键的,只有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才能让生活更好地向前走。